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王阳明的心学之路: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

2023-05-06 21:54:03

心学并非王阳明首创,但王阳明却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宋明新儒学中,朱熹和王阳明是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两人在哲学领域的成就,就如同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


严格的说,心学也并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首创,其实从孔子开始的儒学,其本身就是一种心性道德论的人本哲学,这和西方以本体论为主的自然哲学有根本的区别。

孔子讲仁爱,其实就是讲爱心,他想让世界充满爱。王阳明讲致良知,其实就是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称。只不过,这把称称的不仅仅只是爱心,还要掂量天下所有的道理,所以心也是理。

儒学,从孔子的仁爱之心到王阳明的良心,由心出发,又回到心,跨越两千年,画了一个完美的圆。王阳明把这个画了两千年的圆画圆满了,是他的公德,也是他的造化,这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

用陆游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做大事的人,往往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取得最伟大的成果的。

王阳最有名的故事,无过于龙场悟道。在贵州那个偏远的山沟里,王阳一呆就是三年,那三年中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换个普通人遭遇那样的灾难,多半要从此消沉一辈子。但王阳明并没有,他用那三年的时间反复的琢磨自己读过的书,把知识融会贯通,终于领悟了宇宙人生之大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阳明龙场悟道,得益于他之前熟记在大脑中的文章。如果他没有熟记那些文章,在龙场那么贫困的地方又不可能得到大量的书来阅读,那么他在龙场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在龙场,王阳明看似没有读多少书,但他储存在大脑中的书,已经足够他思考了。

也就是龙场这一次生死考验,让王阳明走到了学的顶峰。

但是,他之前的路难道又平坦吗?


也不平坦。

王阳明很早就接触了学。他父亲王华的思想就有心学的特点,而他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因此“心学”的种子很早就种在了王阳明的心中。

但他当时无志于心学。作为男人,科考入仕才是正途,而当时科考入仕要考的内容是程硃理学,心学在当时并非主流。

但王阳明学程硃理学并不顺利。在王阳明的时代,程硃理学的核心是格物穷理。朱熹认为万事万物各具其理。

于是王阳明花了七七夜的时间去格竹子的理,据说他那七七夜是时时刻刻围着竹子转,几乎没有休息。这种情形和《论语》中记载孔子的一个故事很相似:我曾经不眠不休的思考问题,却没有收获。

王阳明不也是不眠不休的思考了七天吗?但最终的结果也和孔子一样:没有收获。

其实这也暴露了王阳明对程硃理学的误解。朱熹说的理,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要格竹子的理,就应该去种竹子,然后在竹子生长的不同时期去观察竹子,这样才能明白竹子生长的规律。围着一颗长好了的竹子看,能看出什么理呢?

格竹子失败,还生了一场大病,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他因此放弃了对程硃理学的研习,继而又去研习诗词歌赋,同时寻仙问道,不理世事。后来他的父亲担忧他的前程,因此请了一位高人来指教他。那位高人就是娄谅,娄谅是一位纯正的大儒。娄谅对王阳明的指点,就好像《射雕英雄传》中王处一对郭靖的指点一样,算得上是打通了王阳明的任督二脉。

经过娄谅的指点之后,王阳明的求学之路才稍微顺畅了一点。之后,他父亲王华因为回家丁忧,因此又有机会亲自教导王阳明。前文说了,王华的思想具有心学的特点。王阳明开蒙读书的时候,是他父亲亲自教导的,那个时候心学的种子就已经种到了王阳明的心里,而王阳明成年之后他父亲对他的教导,算是对心学种子的再一次呵护和打理。

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需要一种敢于打破禁锢的新思想。而王阳明通佛道,又有父亲在心学上的初步教导,再加上后来的龙场悟道。种种机缘,让王阳明成为一代宗师,成为无人能跨越的心学巅峰。

曲折离奇的生活是大人物的基本配置。而王阳明那曲折的生活,则给人一种传奇的感觉。但整体来看,王阳明的成功,就是能在顿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想尽各种办法去学习和提高自己。这岂不就是陆游的“天下之事常成于约”的真实写照吗?

遇到苦难就趴下,人永远都不可能成功。在困难中勇往直前,胜利就会在前方。



上一篇:苏轼笔下的8个秋天,有悲有喜有旷达,写尽人生百般况味
下一篇:炙子烤肉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