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与技
我们的汉字与图画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有“字画同源”之说。例如“”,就是“山”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那“”,是什么字呢?
您会笑了,这哪是一个字呢?分明是八卦图。
可见我们离传统太遥远了。
这幅图,把圆写方了,把曲线拉直了,您再看?是个“中”字(把曲线拉直时,向上下延伸一下)。
“”即使我们民族最原始的“图腾”,也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字”里边成员之一。
由此而发展出来的文化,以后来的《中庸》一书为代表。典型语句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有了人生历练的,再看这句话时,您会拜服古人了。
读到此,您再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您会有新的理解与发现。
中国哲学的根在乎《易》,而您通读《易》后,您会发现《易》之思维方式为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是类比联想思维。
由此而支生出的文化现象呢,着实——“艺术性”的东西比较强,这也是让西方先哲们望而起敬的,穆罕默德曾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毕加索临到上帝那儿报到时,嘱托弟子——要向东方的齐白石先生学习绘画……
可,什么是艺术呢?真的很抽象。有这样一个现象——艺术性的东西又必须经过一定的技术性的东西来体现。
到底是什么?我们被西方文化浸润100多年了,真的难说。因为本来他就是他,他从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东方文化就是这么模糊,你要是硬要给他分类别属,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就会陷入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因为东方文化的根是这样表述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西方文化的根是一分为二。
是“生”对,还是“分”对?仁者见仁。但由此派生出的文化现象怎能以对方的标准来划分?
我对武艺的理解,也是这一理,与同一爱好者共勉:
……武艺,在刚开始,练习的是技术性的东西.没有技术性的东西,空谈艺术是没有根据的。
而且在武艺当中,技术与艺术永远分不清楚。
因为我们任何一个动作、眼神、甚至呼吸、与听力,这里边都充满了技术性的东西,可同时又充满艺术性。然而,我们说到底,武艺,又不是一种纯艺术的性的东西,毕竟是武技,平时“看家护院”,战时保家卫国,您和敌人讲艺术,岂不是笑话?
但在人民内部,您要是不讲艺术,又显得太阳刚。比如吧,戴氏心意拳最高境界释然人心服口服的,怎么做到呢?把对方打出去,对方还会不由自主地跑回来——这玩儿过铁环或篮球的熟手,都有过的经历。也就是把对方打成圆的。非有大功者不能。
打人还打出艺术,那需要多大的“顽力”!只有下过那功夫的人,才坏明白。
因此,如果把武艺理解为一种纯艺术的东西,那是幼稚的,是对武艺的一种无知。反之,如果把武艺理解为一种纯技术的东西,那更是幼稚的,更是对武艺的一种无知。
所以,武艺从整体上说,祂是一个文化大背景,是从文化的视角理解武艺,这样武艺就博大精深。
如果单从艺术的角度上讲,或单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去理解武艺,这就狭隘。而且容易走向歧途。不客气地讲,当下正在这条歧途上徘徊!
但我们仍然说,在武艺当中,无论从桩功、单个的动作、套路,各种拳法,里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上的细胞。但是,又不是完全艺术的这么一种性质,这就需要大家一点一点地去理解祂。
我们确实承认,承认在武艺当中,有很高深的艺术性,但是祂又是我们生活当中常用又实用的东西,完全按艺术去理解,祂就容易走上另外一种极端……
一个武艺大师,也需既通技艺,又懂医学;既通武学,又通文学;自然而然,也得写一手好字。
武功武功,“武”外“功”欠缺,严格地讲,不能称为武师。(注:不是武士,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先师在时,尝叹曰:“其实,'武’比'文’难练,'文’只要天资好,下工,一般会学会的;'武’?具备这两条件,也不一定能学会,那得有一定的慧根!”
初听,真的很不服气!
30年下来了,真的感觉先师说的没错!
可惜的是,现代人把武艺与武术混为一谈了!
不禁为之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