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鄢陵之战

2023-05-06 21:54:03

鄢 陵 之 战

--晋楚争霸的反转  

邲之战之后的20余年,晋楚两国始终没有停止对霸权的争夺,但仍能心照不宣遵循着大国不直接冲突的基本原则。不过随着矛盾的不断发展,当量变累积到质变后,战争也还是无法避免。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鄢陵之战(今河南省鄢陵县)就是矛盾累积的结果。

前575年,楚国派公子成前去郑国,以汝阴之田(今河南省郏县、叶县间)收拢郑国。于是,郑国背晋盟楚,举兵进攻站队晋国的宋国,先后两次击败宋军,占领宋之汋[què]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之间)、汋[què]陵(今河南省宁陵县南)等地。

晋国得知郑国叛晋投楚并举兵伐宋,准备兴师伐郑;一方面出动四军,一方面派人前往卫国、齐国、鲁国乞师,准备协同作战。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出兵北上援救郑国。鄢陵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邲之战是楚攻郑、晋救郑,鄢陵之战是晋攻郑、楚救郑。显然,战争的主体仍然是晋、楚、郑等国,郑国仍然是主要诱因。由此可见,正如前篇《邲之战》所阐述的观点,争夺中、小国家等中间势力的拥护支持或利用它们进行代理人战争,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当然,处理不好,也会引发大国间的直接交战。

鄢陵之战,《左传·成公·成公十六年》有十分详细的记述,择其要略如下:

郑人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耳与往。楚子救郑,……。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厎,其谁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姚句耳先归,子驷问焉,对曰:“其行速,过险而不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用也。”

五月,晋师济河。闻楚师将至,范文子欲反。……。武子曰:“不可。”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曰:……。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

彭名御楚共王,……。栾、范以其族夹公行,陷于淖。栾书将载晋侯,鍼曰:“书退,国有大任,焉得专之。且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乃掀公以出于淖。

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以一矢复命。

旦而战,见星未已。子反命军吏察夷伤,……。晋人患之。苗贲皇徇曰:“蒐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乃逸楚囚。王闻之,召子反谋。子反醉而不能见。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晋入楚军,三日穀。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

研上,可以综恬以下主要信息:

①从申叔时一位老臣、一名忠臣的言语中,能够反映出楚国较为真实的战前实况。楚国抛弃子民、弃绝友邻、背弃盟约、违背良时、疲劳百姓、失信于民等,这些行为与“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的春秋义理格格不入,实为楚国可能失败埋下了伏笔。

②姚句耳的话,暴露出楚军纪律松散削弱战斗力,军容不整影响精神面貌,匆忙用兵作战筹划不周等问题,这些也为楚军的可能失败作了铺垫。

③“范文子欲反”“范文子不欲战”,两次记录了范文子的反战情绪,但两次都被中军帅栾武子拒绝,最终坚持迎战到底。特别是在“楚晨压晋军而陈”之时,围绕战与不战的辩论,栾书分析:“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即使栾书为中军帅,但其意见仍未被采纳。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国国君的权威应该相当高,也或是四军之中各位将、佐相对比较团结,能够按正确的意见统一四军思想,不致于政出多门。这是晋军得以取胜的最为重要一着。

④晋国后继一代有贤能之人,虽及年少却能表现出天赋异禀的军事才能。范文子之子范匄“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之策,奠定了晋军胜利基础;栾书之子栾鍼“侵官,冒也;失官,慢也;离局,奸也。有三罪焉,不可犯也”的谏言,保证了三军各司其责协同作战。另外,郤至关于楚军六个方面弱点的分析,更是准确、深刻,直指要害,为决策立即投入战斗给予了有力支撑并极大鼓舞了士气。可见,此时的晋国人才济济,好似继追随晋文公黄金一代之后黄金二代已茁壮成长开来。

⑤晋军“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是临机决断的典型战例。正是由于这一决策,使晋军好整以暇、以逸待劳,以相对饱满的战斗精神迎战楚军;而楚军千里奔驰,已成“强弩之末”,未作片刻休整即被迫投入作战。一劳一逸、一整一散,胜败就一目了然了。

⑥伯州犁和苗贲皇分别为晋、楚之人,均因在本国受到迫害而逃往对方之国,且均在重要岗位上担任要职。此役中,伯州犁和苗贲皇分别向楚共王和晋厉公报告了当时对方的战场部署情况,但同中相异的是苗贲皇把准了楚军的薄弱环节(上军和下军),继而采取避强就弱的正确战术;而伯州犁只是简单介绍晋军情况,并未能作分析和建议,没有看清内在的道理。这正是应了一句话:“楚才晋用”。

⑦楚共王看不上养由基专射本领,他说:“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所以没有给养由基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机会,反而在开战后被晋将吕锜一箭中眼,造成军中混乱,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⑧第一天战罢,楚虽失败处于劣势,但晋也未取得绝对胜利,楚中军实力尚且保存。然而在统计战损,组织人员、马匹等补充时,楚国中军将子反却战前醉酒贻误战事,这就使楚共王彻底对子反失去信心,独自领兵而返,实际承认了鄢陵之战的彻底失败。

以上很多情况梳理起来似曾相识,仔细研读,发觉大都在邲之战时曾发生过,只是事件的主客体发生了转换,所以胜败的结果也发生了改变。

第一,群臣团结。大敌当前,晋军能够形成统一的作战意志,这是保证胜利的最主要原因。相反,楚国中军子反与左军子重矛盾很深,子反恃威不太听从楚共王的指挥,致命军事行动难以集中统一指挥。这是晋、楚发生转换的内容之一。

第二,知人善任。范匄、栾鍼虽然年轻,但晋厉公仍然采取他们的意见,甚至连楚国投奔来的苗贲皇,也能把他用在非常合适的地方,因而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反,楚国就连养由基的善射技能不仅没有发挥好,而且还当作一种雕虫小技不加提倡,正有点像当下教育孩子经常说的“别沉迷于游戏”的道理一样侮辱养由基。这是晋、楚发生转换的内容之二。

第三,综合施策。在作战过程中,晋用运用“塞井夷灶”之策,以逸待劳变被动为主动;分中军力量加强上、下军,行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薄弱环节之战术;“乃逸楚囚”运用心理战欺骗楚军,懈怠其斗志;命吕锜箭射楚王,以行“擒赋先擒王”之术。等等。这些战法似乎在楚军这一边无一谈起。也许是史料偏爱赢家,但坚信的是史家也是有职业操守的。这是晋、楚发生转换的内容之三。

等等,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胜与败的原因。不过,除上述情形之外,如果跳出鄢陵之战本身,站在更高层次、拓宽更宽视野,细研一下当时的“国际”环境,看看有哪些可以成为助力晋国胜利的因素。

①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签订的合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坠其师,无克胙国。”何等的信誓旦旦、句句凿凿。然而,晋楚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隙,是没办法在短期之内,或者只靠这一纸合约化解。所以,在前579年晋国组织“联合国军”攻打秦国时,楚国并未按盟约支援伐秦。这就是申叔时所说的背信弃义,在讲求“仪、礼”的春秋时期,这一行为已使楚国的“国际”声誉受损,威信削弱,行动被动。这是其一。

②前583年,楚国的逃亡大夫申公巫臣为报家仇,征得晋景公同意后出使吴国。他带领三十辆战车组成的晋国军队来到吴国,教授吴国人先进的用兵之法和车战之术,还让自己的儿子留在吴国担任行人(负责外交的官员)。从此,吴国与晋国结盟。这就使得在晋、楚争霸的春秋时期,逐步形成的晋与吴结盟与楚与秦结盟而形成的势力相对均衡局面逐次形成。这是晋先走出联吴这一步,并在鄢陵之战中发挥了牵扯楚国精力的作用。这是其二。

③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国战胜齐国,拆散了齐楚联盟;前578年,晋率领八国联军攻打秦国,在麻隧之战(今陕西泾阳县北)发生交战,联军战胜,拆散了秦楚联盟,秦国从此一蹶不振,晋国也消除了西方的威胁。晋国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与楚争霸。这是其三。

跳出战争本身去看战争,可以从宽正面、大纵深分析战争,从而获取更多对战争的认知。

那句老话说的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把这句话应用到邲之战和鄢陵之战上,那就再贴切不过了。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盛世,也不会存在永远不变的衰世。世人需要做的,是在盛世之时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慎终如始、始终如一,这样才有保持盛世的可能;在衰世之时砥砺奋进、勇毅前行,这样才能有扭转局面的可能。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自身局限决定其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按标准执行,所以人掌控之下力所能及的情势,就会发生盛衰交替出现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晋楚争霸期间,两国强弱的此消彼长、交替兴盛,也就是这个道理。但即使如此,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目的之一就还是要以古鉴今,用古代得与失的经验来修正当前正在从事的事业。与邲之战结合来看,可以总结这样的经验:

①一国之君等而下之直至一个单位,领头人对于单位的发展是何等重要。选领头人不能选老好人,要选有魄力、担当、大局的人。

②“一个好汉三个帮”,一国之君等而下之直至一个单位,没有一帮中坚力量作支持,也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进步。晋国从晋文公称霸到此役胜利,都是有一帮贤臣辅助的结果。

③大国之争不能树太多的敌人,一时期最理想的周边环境应当只能有一个敌人,其他应尽力作安抚,最好拉上伙结成伴,达到稳控的目的。

④大国博弈应当综合施策,比如,一时期可以拉一个、稳一个、压一个、打一个,这四手可以并行也可以串行,可以运用两手也可以四手并施。

⑤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总是通过中小国家作代理人战争来解决,这样成与败都不会伤筋动骨,还使双方留有缓冲空间,不致于回旋无术。

⑥笃行信义是胜王之道。春秋讲信、重义,行军必要出师有名,一诺必比千金贵。中华文化的传统庚续不断,信、义永远都是成人成事的必备素质。

等等。类似的经验还可以总结许多,不再罗列。

再把思维拉回来,看看鄢陵之战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一,鄢陵之战严重削弱了楚国的国势,阻止其进一步向中原拓展的步伐,从中原之国的本位来讲,保住了中原之国是“中国”之国的正统地位。

第二,联系之前的麻隧之战,秦、楚相继被晋打败,敌人的敌人可以成为朋友,鄢陵之战,加速推进了秦、楚结盟的步伐,也实际推动晋、吴与秦、楚两方争霸相对稳定的局面。

第三,鄢陵之战,晋虽取得战争胜利,但也受到了很大创伤,遂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逐步沉寂下来,保证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局面的相对稳定,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第四,作战中,晋军临机决断施行“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的战术方法,这是在战场突发情况下,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决战决胜的成功方法,它丰富了古代军事思想关于临机决断、因地就便、因形就势的内容,为后世循纹就理作了成功的示范。


上一篇:东林党指责阉党亡国的时候,也要想想他们怎么利用京察打击三党的
下一篇:挽岳母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