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起自己的经历:
1.通过9年的公众号文章撰写,影响了10多万的关注读者,并在虎嗅网、腾讯科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等网站发表多篇文章,阅读量过千万,在行业产品经理大会、腾讯学院、阿里内训、顺丰产品培训、中信银行用户增长培训、中欧商学院创业营等进行跨行业、跨公司分享传播,推动专业进步。
2.这些分享内容,沉淀在微信公众号,形成产品经理系列成长知识案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份个人简历。
3.文章中的个人经历的案例分析,就是你的能力载体,从而能够让你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这个过程,不是写3篇、5篇文章就能实现的,或许需要3年、5年,更长时间的高质量输出,这就是长期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获得延迟满足感。
4.就算你没法坚持写字,能坚持看文字,我认为也是好于短视频/直播形式的输入。
我对这段话还挺感同身受的。
我曾在面试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
有些面试官不仅对你的本职工作问的很详细,对你在其他平台的内容分享也很感兴趣。沉淀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简历中加分项。
可能在我自己看来,这些平台内容也并没有积累到多少粉丝,只不过是把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给写了下来,把一些美食美景给拍摄记录了下来,并不值得一提。但对于很多自己也在深耕内容的面试官来说,你能长期坚持创作点什么,就已经为自己创造了一份独特的简历了。
这件事给我的最大感触是,一定要趁年轻多多折腾、尝试不同的东西,要多去做一些长线价值属于自己的事情。
试想想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职场996打工人,每天早上八点多出门上班,晚上八九点回到家,洗洗弄弄,手机还没刷几页就得睡觉,天天都是如此。过了若干年才发现,这些年所得到的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极有可能面临职场危机,迅速进入下行通道。明明这些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着,却在莫名其妙中让整个人生都掉进了坑里。
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这确实就是日本纪实文学《工作漂流》中描述的很多日本年轻人的现状,或许,也将成为国内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将来”。
那又该如何破局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我能看见的唯一出路就是:即便是职场打工人,我们也应该努力经营自己的资产,而不是负债。
什么是打工人的负债?
说白了,上班就是一种负债。
我们拿着既定的薪资为老板打工,工作成果被人家买断了,工作成果的后续效益都是没有的,你不工作,就没有了收入,所以说,这是一种负债人生。
什么是你的资产呢?
资产就是属于你的长线价值,真正属于你个人的“睡后收入”。
你要花时间打造个人品牌,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才能,这些产品和品牌会让你有长期不断的“睡后收入”,而不是偏安在某个公司的岗位上长期默默无闻。
《向上生长》里的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贫者。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
“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你花了很多时间在别人的产品上,比如某款游戏,某款让你获得短暂的快乐却浪费时间的APP,也等于在别人那里贡献了价值。”
希望大家都能尝试着去做内容的生产者,而不是纯粹的消费者。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寻找建立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局部优势,然后越滚越大,形成自己的独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