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会阴阳五行.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可以抽象为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回归到阴阳的高度,才能知其源。
阴阳最初指是日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便有了四季之称谓(阴阳并非只产生四季)。在四季里面又发现了春木最旺,夏火最烈,秋金最燥,冬水最寒。日月运行,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从秋来到冬,又从春走到夏。
现代科学发现产生四季的本源,是来自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是太阳对地球的直射和斜射所产生,这里有个最核心因素,就是太阳。这个核心物质,就是中国古代阴阳概念中的那一片。
中国古人之阴阳,本义就是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将阴放在阳的前面,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现象,均是气和形的运动表现。形是显而易见的,气在形之上,大多不可见。生命活动,事物发展,其过程是有形有气,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气大多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表达这些看不见的气,就用了太阳做比喻,以说明气的存在,生命中的气,就象太阳那么重要,这是唯物而非唯心,更非迷信!
阴和阳,起初有它各自的独立含义。放在一起,又有一个更加复杂的含义。放在八字中,就是干有阴阳,支有阴阳,干支组合而成的八字依然有阴阳。
八字中的阴阳消长,主要体现在节令中,进退时,气机处。
阴阳消长,从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的角度体验到,夏至一阴生,自夏至日之后,白天的时间渐渐变短。
冬至一阳生,自冬至日之后,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
八字干支五行相生相克,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生命运动或事物发展),有时需要生,有时需要克。尤其是克,有可能还是为了生.生与克,既是矛盾对立,又是协调统一的。这便是现代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学说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
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
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
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生木;
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
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
其相生也,所以相维;
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火为太阳,性炎上;
水为太阴,性润下;
木为少阳,性腾上而无所止;
金为少阴,性沉下而有所止;
土无常性,视四时所乘,欲使相济得所,勿令太过弗及。
夫五行之性,各致其用。
水者,其性智。
火者,其性礼。
木者,其性仁。
金者,其性义。
惟土主信,重厚寛博,无所不容.
以之水则水附之而行;
以之木,则木托之而生;
金不得土,则无自出;
火不得土,则无自归,必损实以为通,致虚以为明,故五行皆赖土也。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推演法是:
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和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与社会及人体生命现象,采用取类比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借以阐述自然一切生命活动的规律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的特性。
把具有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者,类象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
把具有阳热、炎上等性质和作用者,类象火.
“土曰稼墙”。稼墙,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为万物之母。
把具有生养、化育、承载等性质和作用者,类象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
把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者,类象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把具有寒凉、湿润、向下等性质和作用者,类象水.
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互相关联的五行结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