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10—地方自治为家乡



有益,给你好看(关注嘛,总是对的)书有益" data-alias="qishuyouyi" data-signature="感受文字,记录生活" data-origin_num="741" data-is_biz_ban="0" data-isban="0" data-from="2" has-insert-preloading="1">

复习前事,请猛烈点击以下链接: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前言)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1—诞自双桂庞家山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2—耕读传家祖荫长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3—父辈经历多奇特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4—更兼持家有良方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5—创业助农扬道义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6—母与诸兄宜显彰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7—少年求学堪追忆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8—张澜助力赴燕山

【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9—北京农大遇五四

1920年夏,为期四年的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本科课程完成,26岁的任乃强得以顺利毕业。

学校的毕业生是不包分配的。现在的任乃强,不得不面临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想要回家乡四川,却没有足够的路费。其二,大学毕业,应该马上参加工作,而现在并无着落。任乃强很捉急。

关键时候,又是张澜先生主动出面提供帮助。

这里必须提到一位老革命。蒲伯英,蒲殿俊的笔名,生于1875年,卒于1934年,四川广安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名积极斗士。1919年,他谢绝了北洋政府委以的教育部长职,而应北京《晨报》之聘就任总编辑。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约请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撰稿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使《晨报》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园地。

当时,蒲伯英主办的《晨报》,与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同为北京宣扬“新思潮”的两大刊物。

张澜先生把任乃强和董时进推荐给蒲伯英,安排他们在《晨报》馆做校对。虽然薪水不多,但总算是包吃包住。任乃强负责校对一本书,董时进则校对报纸。这样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毫无压力。

1920年8月,董时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预备班,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就读。8月22日,张澜先生的母亲王氏在南充逝世,他在《晨报》上发表《哀启》,匆忙结束四川省长北京行署工作,回南充治丧。任乃强请求随同张澜先生一道回乡,张澜先生欣然同意,主动提出愿意支付其返乡途中的所有开支。

张澜先生决定,从北京坐客车到郑州,转陇海铁路,由陕西回川。一路上能够饱览地方风物,这让任乃强十分兴奋。在郑州换票上火车。车上有个一同行人员,是重庆酉阳的赵玉珊(他是中国**创始人之一赵世炎的亲兄弟),喜欢谈论政治,跟张澜先生聊得十分投缘。陇海铁路的车辆,当时只通到渑池县的观音堂,有许多骡车在终点车站待客。赵玉珊经常在这条路上通行,所有的一切都很熟悉,主动帮助张澜先生和任乃强办理好了骡车事项。

张澜先生租用了一乘骡轿,二人从潼关进入陕西境内。

张澜先生的同事、好友及“小老乡”卢子鹤(四川蓬溪人,字廷栋。清末增生。1914年张澜任四川省长,卢随张到成都。1916年,张澜出任嘉陵道尹后,敦聘卢担任道尹公署秘书长。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慈善事业)此时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家庭教师,很受陈的尊敬。张澜先生在西安住下第二天,陈树藩就亲自上门拜访,并安排了八名卫士荷**实弹护送张澜先生入川。

在西安待了三天,卢子鹤陪同游历了碑林、大雁塔等名胜古迹。

在西安咸阳礼泉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陵寝昭陵,任乃强第一次看到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松赞干布的刻像是一老者形象,这是后来他撰写《松赞干布年谱》采用“82岁”说法的一项重要实物佐证(普遍认为松赞干布34岁英年早逝)。

从西安出发,张澜先生、任乃强一行,沿子午谷前往汉中。途中,二人谈及历史人物。任乃强认为,四川历史上只出文人学士,不出皇帝。张澜先生反驳说:“大禹,不是四川出的皇帝么?!”任乃强一时语塞。

当任乃强列举司马相如(西汉)、王褒(南北朝)、杨雄(西汉)、谯周(三国)、陈寿(三国、西晋)、陈子昂(唐)、李白(唐)以及三苏父子(北宋)、杨慎父子(明)等文人后。张澜先生问:“你能举出清代的文人么?”

任乃强考虑了许久,才说出个“刘止唐”。

刘止唐,即刘沅,生于1767年,卒于1855年,字止唐,四川双流人,生平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享年八十八岁,是清中叶重要的儒学大师、教育家、宗教思想家、医学思想家,其学术被称为槐轩之学,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槐轩学派、刘门教以及中医火神派的开派师祖。后世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台湾南怀瑾老先生和道家萧天石老先生的学术思想都深受刘氏影响。

张澜先生说:“汉代举够了,宋代举得远远不够。清代四川有李调元、李西沤、廖季平这些人。刘止唐是说不上的。”任乃强才感到自己的一知半解,后来就更加留意四川历史人物。

一路走来,任乃强十分留心观察山川地理民俗,同时也留心农田生产情况。看见华北土地的腴厚和气候有利于农业生长,领会到了中华文化所以产生于此地区的原因。进入汉中后,才开始看见稻田,但此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民生凋敝。汉中的自然条件和四川十分相似,和陕西却有天然之别。

任乃强认为,汉中这个地方,适合从陕西划出,与甘南的嘉陵江流域各县,包括四川广元,成立一个中央直辖的省区,将更加有利于这一方的安定以及生产发展。他一直想给有关方面提出这个建设性意见,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张澜先生在北京工作时,正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期间,各种新思潮都在北京涌动。这两年跨度时间范围内,张澜先生受到这些新思潮的影响,不满南北军阀的统治,倾向于“地方自治”主张。任乃强因在毕业那年参观了江苏南通的经济建设事业,认为那才是地方自治的典范,就经常向张澜先生加油鼓劲,希望他能成为“四川的张季直”。

张季直,即清朝状元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袁世凯称帝时的“嵩山四友”之一。民国做过农商部长,主张“棉铁救国”。交卸部长后,回县提倡棉花栽培,筹资举办“大生纱厂”。由南通发展到上海,把过去穷乡僻壤的南通,搞得很富足,举办了许多社会福利事业,成为当时发展地方经济的榜样。是全国的学习对象。

张澜先生回到南充时,驻顺庆的师长何光烈以及嘉陵道尹黄骕方,都是熊克武的旧部(熊克武对张澜先生十分钦佩)。他们接受了张澜先生的“地方自治”主张,决定予以帮助支持。于是,地方政务产生了一定革新。张澜先生主张“地方自治”要从教育做起,自任城内县中、小学和女校三校的校长,派任乃强做南充中学教务主任。

任乃强将改良教育的想法向张澜先生提出建议。张澜先生采纳了他的意见,终止了南充中学的普通旧制班,分办成如下五个主打班业:

其一是进修班。招收具有绝对能够升上大学能力的青年,着重英语、数、理、化和国文的培养,目标就是必须考升大学。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则劝说就读其他班。这相当于学校的重点班、火箭班。

其二是师范班。招收毕业之后志愿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学生,减轻英文、数、理、化等课程,增加教育学,注重小学教育技能的培养。

其三是农蚕班。招收志愿毕业后从事农艺、养蚕、缫丝等生产技术工作的青年,分农业班、蚕丝班,授课注重生产实习和地方经济的一些必要知识。

其四是工业班。实际上只开了纺织班,培养与蚕丝业相配合的丝织工业人才。并组织开办“南充丝织厂”作为实习场所。

其五是医学班。招收志在学医的青年,延聘地方名医传授内、外科医术。加生理、卫生以及看护知识等新科学课程,旨在培养一批能够中西汇通的乡村医生。

上述的大胆改革,是与当时的教育部规定相违背的。只有张澜先生这种有魄力和胆识的人,才敢于违反教育部的法令,自成一套体系。

但是有个事情完全没有预料到,那些青年愿意报考的居然只是进修班。经过张澜先生的再三劝说,这些学生基本没有更改志愿的意思,最后只好将进修班开设为“双班”。而师范、工业、中医以及农蚕班,则是勉强凑够了开办的人数。后来,分在农蚕班的,又都不愿进农业班。几经劝导,农业班才勉强得到十多人。

这么一搞,农业的前途在哪?任乃强很是气愤,决定亲自来教这仅有的十二名学生,决心要让他们成才。

第二年(1922年初),任乃强出川考察职业教育,以谋划川北实业计划。以半年时间,先后考察了上海、南通、无锡等地,返川后提出发展南充实业的两项计划:发展丝织业和桐油业。回来之后,担任农蚕部主任,常住农蚕部,竭力培养这十二个农业班的学生。

任乃强除上课和课外辅导外,又带这些学生开谈话会、写作竞赛、旅行观察、文娱排演等多种锻炼生活能力的活动。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大抵也是如此。三年毕业时,这十二个学生都成了当时社会就业受欢迎的人,有的人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罗瑞卿、任白戈。

罗瑞卿,生于1906年,卒于1978年,四川南充人,1928年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任白戈,生于1906年,卒于1986年,四川南充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文联主席、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四川省政协主席等职。

十二个学生里面,就至少有两个革命、政治

1921年春,南充实业局长蒲子章,邀集乃强和几位成都工、农、商专毕业的朋友,组成《实业半月刊》社,推选乃强担任主编。工作持续时间不到半年,原先确定的撰稿人全部“躺平”“摆烂”,再无一人继续供稿,任乃强只好表演“分身术”,一个人化名为若干人,模仿不同的作者、角度、口吻等,写出多种多样的稿件,继续坚持下去。

由于没有稿费,找不到人画封面,任乃强就自己画。他自创了一种用毛笔拟钢笔画的画法,描绘地方风景,并应时生物生态题诗,以作封面。还在封底创作讥讽时事的漫画(当时国内初有漫画出世,四川漫画,这是先河)。这很受读者欢迎。自1921到1926年,共出了九十几期。这五年中,任乃强独自一人支撑,全是义务劳动,没有一文钱的报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个刊物上。

1925年,任乃强亲自上课的南充中学农业班毕业后,恰逢南充实业局长韩金镛去世,他被推举为继任人。不久之后,张澜先生任成都大学校长,前往上任去了。南充“自治”的相关事业从此疲软,实业局无法开展工作,任乃强很想离开。

1926年,任乃强前往成都参加劝业会(博览会),他乘机向南充自治筹备处提出辞职,然后在青城山、峨嵋山游览,并不打算回南充。秦树风(名知良。成都绅班法政学堂毕业,慷慨亢直,为清末革命志士。政治上始终襄助张先生。继张任南充中学校长,后受何光烈排斥,辞职赴重庆,无所容就,返家。未几死)任县中校长后,发了好多封信来,催促任乃强回去上班。任乃强回信提出,辞去实业局长职务,今后在农蚕部工作,只讲《乡土史地》课等相关要求。县上悉数答应,他才回到南充。

在南充中学,任乃强编写《乡土史地》讲义,原计划分为四川史地以及南充史地两部分。一边编写一边讲,耗费了一年时间,完成全稿。学校铅印成八开本,很厚一册。秦树风安排所有班次都开设这一门课,每周一两个小时。由于很受学生欢迎,多次请求延长学时,逐渐增加到了四小时,师范班则增加到了八小时。

1928年,这第一部阐述巴蜀历史、地理沿革的专著《四川史地》出版,十万字,有人悄悄用来作为大学讲义。任乃强将这本书寄给北京农学院长董时进,董请地质学家李四光评阅。李四光先生回信说:“从地史讲起,为世界史学新型。”叶秉诚先生当时是成都大学教授,对这本书很是赞扬。而张澜先生却不以为然,批评说“内容狭隘,无当世用”。后来,任乃强前往重庆,重庆乡村学院请他重开此课。他连续讲了一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也是因为这本书,打算聘任他担任地质教师,被婉言谢绝。

1927年冬,刘东塘为嘉陵尹。采纳了任乃强的建议,开办“嘉陵苗圃”,委任他为苗圃主任。同时,嘉陵高中也招生开班,聘他任地理教师。

1928年,南充县长李良俊,开办南充县志局,聘请西充进士王石僧担任总纂,组织南充前清的举人贡生们一起编写。他们不懂地理科学,把“舆地”“沿革”等部分划出来请任乃强负责修撰。他在半个月内,利用嘉陵高中和南充中学的藏书,写好了《沿革志》上交,并附有《分巴考》《宕渠考》《流溪考》等几篇考证的文章,王石僧进士深感震惊。他把任乃强写的作品作为定稿,只字不改,安排印刷。接下来,任乃强又提交了《水道》《山系》《城邑》《交通》等篇目,是用《水经注》的方法分纲布目写成的。听说,王石僧后来将此作为修志的成绩到处炫耀。

1928年,军阀罗泽周割据顺庆,“地方自治”事业全部坍塌,青年党势力猖獗,张澜先生所信任的干部全部遭到排斥,自治筹备处也退出历史舞台。

任乃强知道自己终究会被排挤甚至构陷,竭力离开,另图职业。

恰逢刘文辉兼并了刘禹九在西康的地盘,以二十四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在他的军部内新成立边务处,统筹西康事务。处长胡子昂是任乃强的北农同学,而刘运筹也正在刘文辉的边政人员训练所任副所长。他们准备开办边区垦殖局,联合写信,邀请任乃强前往加入。

于是,任乃强就离开南充,前往成都。


上一篇:【启书有益】这背时疫情
下一篇:【启书有益】多宝道人任筱庄|09—北京农大遇五四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