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不读王昌龄,不知何谓江湖,深读王昌龄,方知早已入江湖


- 少年江湖梦 -

王昌龄,盛唐时期的大臣,著名的边塞诗人。

但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始终是一个江湖游侠。

原本,他出身于“太原王氏”,与王维同宗,是真正的名门望族。

23岁时,王昌龄入嵩山,学习剑法、经史百家。

三年后,他仗剑天涯,开始游历天下,过并州、潞州,直奔长安。

适逢科考,他在翰林院留下一篇草草的文章后,赴河陇,出玉门,远赴塞外。

在那里,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

如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

芙蓉楼送辛渐时,他写下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一次入军营,他又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上御匈奴的古城墙时,他挥笔写就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别友人还归故里时,他写下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纵马驰骋在塞外无边的荒漠时,他又写下了: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因此,世人美誉他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哪怕入朝为官,他也始终在坚持心中的道义——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当朝宰相张九龄受奸臣李林甫构陷,贬去荆州。当时满朝皆默,只有王昌龄站了出来,在朝堂之上大骂李林甫弄权。

这一切只因为张九龄对他有提携之恩——这一切只因为张九龄对他有提携之恩。

一年后,王昌龄遇赦还朝,回归途中偶遇李白,一见如故,后来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候,李白有诗相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辞别李白,王昌龄又绕路襄阳,看望了自己的老朋友孟浩然,与他喝了一顿大酒,这也是孟浩然人生中的最后一顿酒——因旧疾复发,孟浩然在与王昌龄畅饮后,与世长辞。

为此,王昌龄愧疚了很久,原本他要去江宁任县丞,却在洛阳整日买醉,与岑参、綦毋潜、李颀等人借酒浇愁,只为失去了一个至交好友。

半年后,朝廷三疏连召,王昌龄才去江宁赴任,但是四年后,他就被贬去了龙标。

在那里,他认识了蛮人的公主阿朵,写下了《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一年,他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自己的半生,王昌龄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26岁开始闯荡江湖,结识了李白、张九龄、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翰等人。

一路走来,他对谁都赤胆相照,可两肋插刀,宁可放弃高官厚禄,也无怨无悔。正所谓:

年少立志三千里,踌躇百步无寸功。

碎银几两催人老,只叹时光太匆匆。

莫笑少年江湖梦,谁不年少梦江湖。

而我们,又尝不是如此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蓦然回首,其实早已身入。

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已经59岁的王昌龄提刀上马,赶回家乡杀伐叛军,可是途经亳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妒杀害,终年60岁。

文献载:“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而在此前,他早就看出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屡次上书,却未被重视,为此他还写下了那首长诗《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英雄迟暮、美人色衰,总是叫人伤感无数,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1300多年以后,人们依旧会记得那个“七绝圣手”王昌龄——

“江湖不老英雄客,惟愿英雄老江湖”

今天,我们就用一首王昌龄的诗,来缅怀这位来自于大唐的“江湖侠客”,不为别的,只为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道义。

- 诗文赏析 -

..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出自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

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这首诗为王昌龄晚年贬龙标的途中所作,他以此为题,可见心中始终是有江湖的。

诗文大意可解为:

静谧的夜晚,穹顶挂着一弯新月,江上行一叶孤舟,两岸是林立的枫林。一位流落江湖的老艺人,在演奏着离乡之苦,他把感情都融入到了筝乐之中,让听客也增添了许多乡愁;

崇山峻岭之间,弥漫着绵绵不绝的秋雨,心中惆怅更甚。突然之间,筝弦就断了,老艺人潸然泪下,哀伤至极,人海漂泊,有谁会不思念亲人呢!

这首诗,王昌龄写得很是委婉,并没有过多言及漂泊江湖的老艺人到底为而伤心,这也是出于尊重。但是诗人猜想,闯荡江湖之人,所伤感之事,当也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诗人更多的是用景色衬托心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同身受。

在《送魏二》时,王昌龄也写过: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大概,只有身在江湖的人,才能懂江湖人的心情吧!

这样的诗,需要反复品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七绝圣手”这个赞誉,王昌龄是担得起的。


上一篇:千古奇文《醒世歌》
下一篇:曾仕强讲道德经: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些精华!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