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毛主席少见的《西江月》,记录了秋收起义情况,气势磅礴刚健有力

《西江月·收起义》这首词,是毛主席在一九二七年九月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词并不算毛主席词作中的一流精品,但是这首词的问世,却代表着毛主席生平的“两个第一”。

这首词标题里的“收起义”,是毛主席生平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同时,本词也是毛主席生平创作的第一首“军旅词”。

因此在一九八六年,这首《西江·秋收起义》被收录入《毛主席诗词选》的副编,正式面向社会发行。

一、《西江·秋收起义》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白话翻译:

我们的军队叫“工农革命军”,我们的旗帜上绣着“镰刀和斧头”。军队穿过江西的庐山,一直向着湖南进发。

是地主阶级的重重压榨,逼迫我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与暴动的农民朋友们,个个都是同仇敌忾。

正是秋天收割庄稼的季节,黄昏的天空上却是层云密布,惹人烦闷发愁。头顶上响起了一声霹雳,农民起义的战争终于打响了。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白色恐怖”,屠杀**人。中共中央于当年八月在汉口召开会议后,决定发动“秋收起义”进行反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在接见新西兰**主席,提到这一段历史时他曾经说道:

白色恐怖一来,工会、农会都被搞掉,我们毫无办法,只好拿起**来同**打仗。事前都没有准备,包括我在内,在那时以前也没想过自己要去打仗。

因为不进行武装斗争,就要被**赶尽杀绝,所以**完全是被**的白色恐怖逼着拿起了**杆子。

因为**的军队叫“国民革命军”,中国**要带领受压迫的人反抗,所以就组建了“工农革命军”。就是要团结工人和农民的力量,去与**斗争。

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后,打仗还得要有旗帜。词中提到的“旗号镰刀斧头”,指的是工农革命军的军旗。

那面旗帜的中央有一个五角星,五角星的中间有代表农民的镰刀和代表工人的斧头图案。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和专家考证,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上的图案,确实是“镰刀斧头”。

同时从格律上来说,这里应该是要用“锤头”才符合格律。但是毛主席为何宁愿破坏格律,也要用“斧头”呢?这就说明,毛主席当时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写的。

词的第三句“匡庐一带不停留”中“匡庐”,指的是江西的庐山,因为过去在那里曾有姓匡的几兄弟隐居,所以庐山又称匡庐。

据说这首词原稿中“匡庐”和“潇湘”,本来写的是“修铜”和“平浏”,都是写的是起义队伍具体通过的地点。修改之后以庐山代指江西、用潇湘代指湖南,诗意更加突出一些。

毛主席在“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二句里,重点强调了“直进”二字,表现的是工农革命军一往无前的气势。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这两句,交代了这场起义发生的原因。那是因为农民不堪恶霸地主的残酷剥削,为了生存被迫站起来反抗,所以这场战争是师出有名的正义之战。

那么,工农革命军军人们的状态,到底是如何的呢?他们个个同仇敌忾,一起愤怒地反抗和抵抗着地主恶霸的压迫。

词的前六句都是以赋代词,平铺直叙的写法。写到第七句的时候,毛主席故意宕开一笔,去写了一下事件发生时的环境。

那个时候,正是秋天丰收的季节。本来农民们应该在农田里收割庄稼,但是由于地主的残酷压迫,农民们没有办法像以往一样完成收秋粮的活动了。

填词的时候是一个傍晚,天上黄云滚动,看起来是暴雨将要来临的前奏。果然,不一会儿就听到霹雳一声巨响。

这是暴雨降临的声音,同时也是革命暴动正式发起的信号。工农革命民军从江西一路来到了湖南,千里奔袭,发起的第一场战斗就要打响了。

二、毛主席词作风格的转变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以后,就从一位文人革命家,正式成为一位军事指挥家,开启了以后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生涯。

与此同时,毛主席的诗词创作风格也因《西江月·秋收起义》的问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与蜕变。

在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问世以前,毛主席的诗词作品里面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虽有壮志豪情,但略显“书生意气”。

自从这首词问世之后,毛主席的词作中,就多了一份英雄人物“横槊赋诗”的慷慨豪情。同时,他的诗词创作重点也转向了“写实”,他在诗词里越来越多地提到旌旗、角鼓和战地。

一面描绘战场的真实景象,一边抒发内心的情感,从最开始的刚健质朴、直抒胸臆,到后来的大开大合,豪放中不失浪漫主义色彩,为个人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西江月·秋收起义》这首词仅以创作水平而言,并不是毛主席作品中的第一流。毛主席本人显然也对它也不太满意,所以这首词在他生前并没有正式发表。

八十年代,相关部门在整理毛主席遗作的时候,大家才把它重新找了出来,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认可后,收进了毛主席的诗词集。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一首带有“诗史”风格的词,无论是对毛主席个人的创作生涯而言,还是对于中国**的革命历史而言,它都同样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这首词相当于是在“秋收起义”那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上,由一位历史名人兼事件本身的参与者、主持者亲手写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该词作本身也是历史的“证明”。

结语

唐代诗圣杜甫生平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很多诗都是“以赋为诗”,真实地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

毛主席创作的诗词数量虽然远不如杜甫多,但是作为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革命战争中的最高指挥者,他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同样也是真实地记录了秋收起义的整个过程。

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寄情志于纪事之中,真实记载了秋收的历史,以及起发生的根源,所以被称为“诗史”也毫不为过。


上一篇:《西江月.山妹会阿哥》
下一篇:500年来为何只有唐僧能救孙悟空?看他揭开帖子的动作就明白了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