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北伐

2023-05-06 21:54:18

一东晋的困局与桓温起势311-317年,匈奴军队相继攻破长安,洛阳,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士族拥立下于建康称帝,史称东晋(317-420),偏安江南,而北方则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动荡中,各方势力你方唱我登台,先是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在与匈奴人的争雄中获胜,一度统一大半个北方,351年,后赵灭亡于内乱,后赵汉人大将冉闵称帝,居于辽东的慕容鲜卑乘机南下,攻杀冉闵,占据华北平原,建立前燕,与此同时,乘后赵内乱,原先依附后赵的氐族首领苻洪拥兵自立,不久为后赵石虎旧将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统其众。率领部众进入关中,一年后在长安称帝,即前秦。北方形成了前燕和前秦两雄对峙的局面,此外,还有前凉,代(北魏前身)等若干割据政权。在西南,早在3世纪末,巴氐首领李特即率部众与流民南下汉中,巴蜀,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晋起义,303年,李特之子李雄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立所谓成汉政权,以上政权,均与东晋对峙。

前秦与前赵的对峙

成汉

桓温(312-373)谯国人(今安徽怀远县),出身门阀谯国桓氏,自幼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时人比之为司马宣王(司马懿),孙仲谋,其父桓彝是当时著名的名士。“江左八达”之一,。咸和三年(328),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发动叛乱,史称“苏峻之乱”,桓彝率军镇压叛乱,不幸因泾县县令江播的阴谋谋划战死,年幼的桓温立志为父报仇,咸和六年(331),江播去世,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其子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后继承父亲的爵位,娶明帝司马绍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成为驸马。桓温自幼受父影响,胸有大志,主张克复中原。建元元年(343)年,桓温出任徐州刺史,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准备北伐,两人交好,庾翼的北伐取得一定成果,击败了小股后赵军队,但因本人病重,最终撤军,功败垂成,临终前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侍中何充却推荐桓温。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同年八月,桓温出任荆州刺史,掌握长江中游兵马,成为东晋重臣。开始大力经营荆州,作为大本营“桓公在荆州,全欲 以德被江汉,以 威 刑肃 物”, “百姓 安之”,桓温立志克复中原,曾自言,“虽 才 非其人,职 在静 乱。寇 仇不 灭,国耻未雪,幸因开泰 之期,遇可乘 之会,匹夫 有志,犹怀 愤慨,臣 亦何心,坐观其 弊”积极准备北伐。
二 桓温伐蜀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而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永和二 年 ( 3 46 年 ),桓温 上表伐蜀,指出汉 主李势 骄 淫不 恤 国事,且“蜀地 富饶,户 口繁 富,诸葛武侯用 之 以抗衡 中夏,若得而有之,国家 之大 利也。”当时,许多人并不赞同桓温伐蜀的主张,认为后赵会乘机南下,支持桓温的江夏相袁乔力排众议,支持桓温,他认为“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片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今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桓温听从了他的意见。次年十一月,桓温未经朝廷,率军伐蜀,命袁乔率军两千作为先锋,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温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势命将领李福、昝坚率大军赶赴合水,以抵御晋军。汉军诸将欲在江南设伏,昝坚却从江北鸳鸯琦渡江,向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开进,结果与晋军异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趋成都。李福回军袭击彭模,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则三战三胜,击败李权等部汉军,进逼至成都城下。蜀兵主力不战自溃,走投无路的李势亲率守城军队在成都城外与晋军决战,战况惨烈,晋军将领龚护战死,晋军接连败退,桓温心生怯意,命士卒打退兵鼓,但士卒慌忙之中却打成了进军鼓,晋军闻听,士气复振,袁乔亲率兵马发起冲锋,晋军大振,蜀兵大败,攻破成都,李势见大势已去,投降东晋,蜀地平定。蜀地的平定,为桓温积累了巨大的政治声望,也成为日后东晋北伐的重要基地,但因其未向朝廷请示擅自动兵,并未得到丰厚封赏,只被朝廷封为征西大将军,临贺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殷浩北伐

桓温伐蜀

三 桓温一伐中原在桓温伐蜀的同时,北方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后赵因内乱陷入土崩瓦解之中,桓温多次上疏请求北伐,朝廷恐其功大难以控制,未同意,而是改派桓温的好友,名士殷浩进行北伐,桓温素来鄙视殷浩,曾对周围人说“少时与渊源(殷浩)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果不其然,殷浩虽善于高谈阔论,但军事才能平庸,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命投降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前驱,。但姚襄遭到殷浩的排挤,不欢而散,最终倒戈晋军,殷浩惊慌失措,临阵脱逃,抛弃军用辎重无数,士卒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南方,殷浩北伐最终以大败收场。桓温大怒,上奏请求诛杀殷浩以谢天下,朝廷自知理亏,只得贬殷浩为庶民,从此,再也无人阻挡桓温北伐。在殷浩北伐之时,前秦,前燕相继建立,桓温以前秦刚刚立足关中,立足未稳,决定先伐前秦,永 和十年 (354 年 ) 二月,桓温 率步骑 四万,发江陵水军,“伐关中”。此次北伐,桓温水陆配合,并令巴蜀的晋军配合,“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别军攻上洛,”忠于晋室的前凉割据政权也派兵扬言攻打陈仓,“遥相呼应”,秦主苻健派命太子苻长率军五万抵抗,两军决战于蓝田,秦将苻生率骑兵冲击晋军,晋军一度败退,桓温见状,亲自督战,晋军士气复振,最终大败秦军,苻长等率残部退守长安,坚守不出,已成瓮中之鳖,桓温进军灞上,是时,关 中人民“皆安堵 复业,持 牛酒 迎温 于路 者 十八 九,着 老 感 泣曰:不 图今 日,复 见官 军。这也是东晋立国以来首次进入关中,极大地鼓舞了北方汉族士人的士气,桓温本想 利用 关 中 麦 熟,,取以为军 资,而 健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将麦子抢先割走“荃 苗清野,军粮不 属”,桓温军队屯兵灞上,停滞不前,给了前秦以喘息之机,苻健一面固守长安,一面调发士卒三万人,反攻桓温,此时,进军子午谷的司马勋也被秦将苻雄击败,被迫撤回,水军全程无所作为。桓温处境更加艰难,被迫带百姓三千余口撤兵,晋军撤退无序,于白鹿原遭遇秦军追击,死伤万余,所幸晋将邓暇射伤苻长(后者数月后因箭伤发作而亡),才使得晋军主力得以撤回,此次北伐,一无所获。在屯兵灞上的时候,桓温见到了关中名士王猛(日后王猛辅助前秦统一北方),两人相谈甚欢,桓温邀请王猛随他一起返回江南,但被王猛婉拒,王猛深知,在东晋门阀政治为主流的社会里,其难以有所作为。桓温向他 请教三 秦豪杰何 以 不 至,王 猛 回 答“不 度溺 水,百 姓 未知公 心”桓温无言以对,王猛一 语道破 桓温 心事 ,欲 以 功 名镇 服 江东,非 真有 心 伐罪 吊 民,恢复 境土。这大概也是桓温日后数次北伐劳而无功的原因。

桓温伐秦

四 桓温二伐中原北伐关中并未动摇桓温的权威,毕竟此次北伐重创前秦主力,损失也不至于过大,不久,桓温就准备着手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次北伐,桓温准备以羌族姚襄为目标。姚襄自从与殷浩和东晋政府闹翻后,纠结部众,屯于许昌,准备攻打占据的洛阳的冉魏将领周成,姚襄率军围攻洛阳,双方相峙,桓温见有机可乘,于永和十二年(356年)七月兴师北伐,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以配合作战。八月,桓温军队来到伊水(今洛阳城南),与姚襄隔水对峙,姚襄派 人 向桓温表示 愿“奉身归命”,却将精锐 隐匿 于 水北 密林,企 图诱 桓温前去 受降而袭 之。桓 温识破 其计,正 告使者,要姚 襄“欲来者便前,相见 在近,无须烦人。” 姚 襄计穷,只 得 拒水 而 战。桓温亲自督战,大破姚襄,姚襄走投无路,率部众西奔关中,为前秦所杀,其弟姚苌率部众投降前秦。周成也投降晋军,桓温收复洛阳,整修城池,派人拜谒晋室先祖坟墓。收复洛阳,使得桓温的声望高涨,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桓温建议东晋政府还都洛阳,以定民心,但士族均不愿北迁,朝廷驳回桓温建议,桓温无奈,只得令毛穆之,戴施等守卫洛阳,亲率主力返回。朝廷任命桓温兼任扬州牧,赐爵南郡公,从此,荆,扬兵权,皆归桓温一人。
五 桓温三伐中原此时,北方局势再次发生变化,升平四年(360),前燕主慕容儁死,十一岁太子慕容暐继位,儁弟太原王慕容恪辅政,东晋群臣纷纷上奏,主张乘丧北伐前燕,独桓温以为不可,桓温认为慕容恪才能出众,无懈可乘,此时北伐,定会大败,群臣遂止,事实果真如桓温所料慕容恪忠心耿耿,文武双全,使得前燕国力蒸蒸日上。361年,前燕河内太守吕护上表投降东晋,以此为开端,前燕,东晋开始一些列战争,,363年,前燕发起全面进攻,中原晋军纷纷溃败,次年七月,慕容恪亲自领兵攻打洛阳,晋军援救不及,东晋洛阳守军战败逃离。次年三月,洛阳城破,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成果至此丧失殆尽,桓温准备北伐收复失地,但因晋哀帝去世,只得作罢, 367年,慕容恪病逝,前 燕政治开 始腐败。继 任辅政大 臣慕 容评性 多猜忌,器 量 狭小,加之“燕 王 公 贵戚,多 占民 为荫户,国之 户 口,少 于 私家,仓库空 竭,用度不足。”桓温认为,此时北伐时机已经成熟,太和四年(369)四月,经充分准备,桓温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兴兵北伐,轰轰烈烈的桓温第三次北伐开始。桓温至金城(今江苏句容),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概然叹 曰 “木犹 如此,人 何 以 堪 ” 《世 说 新语·言语 》,闻者无不落泪。桓温计划,自己亲率主力北上,驱逐兖州,青州方向(均位于山东)的燕军,由泗水——济水水道进入黄河,攻打前燕首都邺城,令袁真率军从寿春北上,驱逐河南方向燕军,占领石门,疏通汴水,由汴入河,作为晋军的粮道。

金城泣柳

桓温军队进军,由于此次北伐准备充足,前燕军队低挡不住,纷纷溃败,晋军大破前燕军队,擒或燕将慕容忠,进取金乡(今山东金乡),由于天早,北 方河流水位低落,大军若要继续前进,必须疏浚河道,以保障粮路畅通,所 以桓温驻兵金乡,“使冠军将军毛宝生凿巨野(即大野泽,故址在今山东巨 野县北三百里),引汉水会于清水(古济水巨野泽以下称清水),“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开凿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至九月才告完成,晋军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凿水渠,疲惫不堪,士气大跌。也为前燕赢得了时间,此时,前燕军队前来反攻,燕将慕容厉率两万军队前来救援,在黄墟(今开封附近)被晋军击败,慕容厉仅以身免,晋军前锋邓遐、朱序再败燕 军于林诸(今河南郑州东北) ,前燕君臣十分惶恐,向前秦求援,许诺割让虎牢关以西土地(战后,前燕拒绝履行承诺,成为前秦灭前燕的导火索) ,但桓温却浪费时间,依旧执着于开凿水渠,在水渠开凿期间,郗超建议桓温放弃水渠,由陆路直捣邺城,赶走慕容鲜卑,如果不行,就坚守河道,直至明年夏天涨水再发起进攻("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至九月秋天,水渠终于开通,桓温从水路进军,进至枋头(今河南省浚县),此时,燕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纠合八万大军(一说五万),于晋军对峙,晋军兵少,无法取得进展,双方陷入僵持。前燕派轻骑袭扰晋军粮道,秦主苻坚也派两万兵力出击洛阳方向,袭击晋军后方,本来应该在侧翼接应的袁真,却不知出乎什么原因,迟迟未能开凿石门由汴入河,打开晋军粮道。待到深秋,水位下跌,水路断绝。粮食无法通过水路运输,而袁真所部又迟迟未至,晋军粮尽,桓温又不敢与前燕军队决战,进逼邺城,下令退兵,敌前撤军,自古为兵家大忌,桓温不知为何没有注意,晋军尽弃辎重舟船撤退,前燕诸将争欲追击,慕容垂说:“不可。桓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于是,慕容垂亲率骑兵8000尾随桓温军行进。桓温果然加速退兵。几天以后,慕容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遂令诸将急进,在襄邑(今河南睢县)追上桓温。慕容德先率领4000名精锐骑兵埋伏于襄邑东涧中,和慕容垂东西夹击桓温,大败晋军,斩首3万人。桓温仅以身免,逃回南方,此次北伐,以桓温的惨败而告终

桓温伐燕

对桓温军事才能及历次北伐的分析桓温历次北伐,尽管初期尚能取得一定进展,但最终功败垂成。其原因值得我们深究。总体而言,北伐的战略布局是可取的,首先夺取巴蜀,取得西线有利地位,再由荆襄,巴蜀击秦,依托关中合力伐燕,利用北方当时分裂的局势,不是没有成功可能,从历次北伐来看,晋军在历次战役中往往以寡击众,野战胜多败少,其战斗力较强,是可以取胜的,但最终为何失败呢?跟桓温本人有着密切关系,桓温本人尽管军事才能出众,但为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其北伐主要依靠自己麾下的荆州兵马,胜利的话地盘归朝廷,战败损失的是他自己的势力,其北伐是为捞取政治资本,因此,桓温不愿承担过大损失,缺乏破釜沉舟,与敌决战的勇气,踌躇不前,错失良机。在伐蜀时如此,在伐关中时也是如此,在伐燕还是如此,最终导致失败,桓温的北伐,更多的是依靠本部兵马与个人声望,朝廷不仅不配合,还横加阻拦,冷嘲热讽,致使桓温得不到应有的支援,往往陷入孤军深入的窘境,被迫撤退,前燕大臣申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桓 温 必然失 败 的命运 “ 温 今 日声 势,似能有 为,然在吾观 之,无成 功, 则?晋 室 衰 弱,温 专制其国,晋之朝 臣,未 必 与之 同心,故温 之 得 志,众所 不 愿 也,必将乖 阻,以 败其 事。”在收复洛阳后,桓温建议还都,遭到众人反对,嗤笑,也是如此。但是,桓温北伐的战略布局,总体路线,桓温对于后勤,水路的重视,都有可取之处。大体是没有问题的。桓温北伐,为日后的谢玄,刘裕北伐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桓温雕像(位于今四川遂宁)

六 桓温的晚年桓温常常自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枋头大败,使得桓温名声扫地,战后,桓温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给袁真,认为正是他迟迟不能前进,导致晋军战败,上奏朝廷要求将其严惩(从事实来看,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当年大旱,袁真实在无法开辟从石门由汴入河的道路,其责任有限),袁真不服,据寿春叛乱,并联诺前秦,前燕。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桓温率军两万围攻寿春,击败前秦援军,攻破寿春,将其处死。尽管镇压袁氏父子之乱,为桓温挽回了一点点声誉,但朝野上下对其北伐大败仍然非议纷纷,桓温决定铤而走险,夺取政权,次年 十一月,桓温带兵进京,以阳痿为借口(?)废晋帝司马奕,立与桓温交好的宗室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为东晋立国以来未有之事,前秦君主苻坚闻讯,不以为然,嘲讽道“温前败灞上,后败枋头,十五年间,再倾国师。六十岁公举动如此,不能思愆免退,以谢百姓,方废君以自悦,将如四海!谚云'怒其室而作色于父'者,其桓温之谓乎!"桓温自己率军驻扎姑孰,遥控朝廷,把持朝政,清除异己,俨然成为东晋事实上的统治者,简文帝形同傀儡,桓温积极进行篡位准备,次年简文帝病死,桓温本以为简文帝会将帝位传给自己,但简文帝仅仅遗命桓温“辅政”,不免大失所望。朝野风传桓温要代晋自立,但桓温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次年(373),桓温病重要求朝廷“加九锡(九赐)”,被谢安等人以种种借口拖延,最终,同年七月,桓温病死,终年六十二。结束了其堪称“流芳百世”,也是“遗臭万年”的一生,朝廷赐谥号“宣武”三十年后,桓温之子桓玄篡晋自立为帝,建立所谓“桓楚”,追尊桓温为“太祖宣武皇帝”,这是后话了。桓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在《世说新语》等著作里,有许多桓温的名人轶事,例如“金城泣柳”“自比刘琨”“哪得坐谈”“流芳遗臭”“我见犹怜”等典故,无论如何,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参考文献《晋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李硕《桓温的军事生涯》贾雪枫 (原载《军事历史》1998年第4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上一篇:诗词│壬寅立冬
下一篇:高欢的安魂曲:玉壁之战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