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小议对联文化的小草现象 | 作者 李直兵

小议对联文化的小现象

李直兵

  有关对联的起源,目前虽无定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联是我国汉文化韵文体(以下简称韵文)中一种较早的文体。因而有诗联同源说;有源于先秦典籍中的对偶修辞说;有源于两晋时期的骈赋说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对联的历史至少要早于唐诗。但它为什么在我国的韵文中,到了元曲之后才排上名,被称之为“明清对联”呢?这是因为自有汉字以来,对联就以它独特而简短的形式,不仅存身(决非寄生)于各韵文体之中,同时还存身于其他各文体之中,甚至连人们在用汉语讲话对话时也可发现它的身影的缘故。它恰如小无处不有,无时不见,然而人们就是习以为常的叫不出它的名称。对联的遭际形同小草,因此笔者将此视为对联文化的小草现象。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粗略说来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先名后。即实体存在于先,名称产生于后,这是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空间普遍存在的规律。大到宇宙中的每一星系和天体,小到每一物体中的分子、原子以及电子、中子、质子,无一不是先有实体后有名称的。物质方面的如此,非物质方面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亦如此。即使发明创造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也是先想到要发明创造的实体的形态及用途后再去“按图索骥”,没有哪一位发明者不是先想到了这些以后才去着手付于实施的。文化领域有关方面的现象与问题亦受此规律的制约,仅以各种韵文而言,也是先有实体后有名称。上自诗经,次第而下的楚辞、汉赋、乐府、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在它们产生若干年后才有名称的。对联当然不能例外,其名称也只能是在它成为独立的文体后才有的。

  二、普通平凡。如前所述,对联普遍存身于各类文体及人们的讲话与对话之中,且文白皆备,见得多了,则习以为常。俗语有“见怪不怪”之说,何况对联不怪,又极为简单短小,简短到一言二言三言(即二字四字六字)即可构成一副对联,这就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至于中长联的出现,那是以后的事,最早以对偶修辞出现的形式我们权且称为“雏联”,就因其普通平凡,简单短小,诸文可见,命运则酷似小草。因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虽然“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并且为人们日日所见,但就是叫不出它的名称。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非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却能辨识许多奇花异木,而惟于小草,低头可见,终生与之相邻相伴,然而老死不知其名。对联在它自立门户之前,长期以来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自立门户后,亦如小草为人们鄙夷贱视,“不但登不上'大雅之堂’连'大俗之堂’也进不去。”(常江:《中国楹联的历史使命》)它时而被当作“诗之余”,时而又下降成为“诗词附庸”,简直无异于小草被人任意践踏一般。这种命运处境,自然无法与其他文体争名逐位了。

  三、王者不悦。对联与统治阶级及其权力的最高代表者天子帝王长期处于隔膜无缘的状况,不象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等等,它们先后或作为统治阶级及天子帝王的生活需要而使之娱心;或作为其政治需要而为之取士,因此受到他们的钟爱与青睐。上述文体于是既在社会上每享盛誉,又在文坛上各领风骚。而对联则不然,就这两个方面而言,在明清两代以前却从未享此殊荣,只是在进入明清沐浴了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弘历帝的浩荡皇恩后命运才有了转机。众所周知,一种文化能否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以帝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视赏识,这是决定它兴衰荣辱的关键。对联虽也是一种文化,但它长期时乖运蹇,不被王者重视赏识,更不能取悦于王者,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它屈居于众韵文体之后的一条重要原因。

  四、文人自轻。这是蝉联上述原因而下的。由于权势者不悦,对联在文人的仕途上则毫无用武之地。实用主义的思想观念又往往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而现实又如此直白,尽管你文人的对联写得再好,他皇帝老儿就是不买你这样的货,那有什么办法呢?这样一来,文人自然将对联不当一回事了。文人的十年寒窗是要装进满腹的诗文作为可居之奇货卖给皇家的,既然皇家视对联为俗物拒不收购,文人怎么会让自己的藏经纶之腹而让对联这一俗物偏安一隅呢?这就在意识形态上大大降低了对联在文人眼中的地位,明清前到底有多少文人潜心研究与热心创作对联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使到了清代,对联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命运大有转机,但也没有完全走出文人自轻的阴影。将对联视为雕虫小技不入大雅之堂的俗见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清代重臣张之洞,无疑是联坛一大名家,可他在印行自己诗文集的时候,特地把联语删去。”(常江:《中国楹联的历史使命》)即是最突出的一例。

  五、功能使然。对联虽早已成为了独立的文体,但从它的“雏联”时代起直到当今,在汉语言与各种汉文体中一直都没有终止过它的零部件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还将续继下去。正是这一功能延长了它的妊娠期,致使对联长久的不能“一朝分娩”,难于从各类文体中剥离出来而自立门户。有人提出“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一说,这毫无疑问是站得住脚的。如着眼对联在汉语言与各类汉文体中所发挥的零部件的功能去看,那它不仅是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推而广之,应该说它成全了所有韵文(这里不涵盖“五四”以后的自由体诗)。只不过骈文和律诗是对联特别密集的地方,因而它在这两种韵文中特别显山露水罢了。骈文和律诗离不开它,其他韵文同样离不开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在所有韵文中抽出了对联的成分,那它们还有韵文的韵味吗?纵然有也要大打折扣,其味道不知要寡淡到何种程度。王勃的《腾王阁序》如果剔去了对联,这篇流传千古的名作还能存在吗?显然不能,因为它通篇可说都是对联。还有其它有名的赋体韵文莫不如此,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对联与其它韵文的这一特殊关系,可以说在客观上掣肘了它自立门户的时间。这也许是对联源远流长,“实”存于先而“名”居于后的另一重要原因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飞速前进,对联文化的发展繁荣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全盛时期,它的许多特点与优势逐渐显露出来,而且不为其它韵文所具备。诸如用途之广,品类之繁即独树一帜,诸文不可与之相比,对联文化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对联地位的改变却又让我想到了小草,它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功能与时俱进:绿茵场上派上了它,城市绿化用上了它,保土保水离不开它,防风防沙少不了它。对联与小草的命运何其相似乃尔。我愿对联文化的小草现象昨日之事昨日死,今日之事今日生;我愿对联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另赋新意;我愿对联文化与小草在各自的领域同放异彩,共展鸿图,齐为人类社会多作奉献。

作者简介:直兵本名植斌,字良虎,号一良。男,生于1940年,原汉川市工商局退休干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出版《枕上集》、《社会众生相》、《点水联文》、《余闲集》四本新旧体诗及楹联集。待出版的还有《愚虑一得》(评论文)、《京楚摭言》(散文)、《盒桌斋絮》(新旧体诗)、《同窗情》(诗词散文)、《点水联文续编》等五本诗联散文集。诗联散文被多种刊物专集选用刊登。退休后参加省内外诗联散文等赛事,多次获一、二、三及优秀奖。作者文集链接

眼底毫端都是画——喜读汪季樵先生新作《南歌子》八首 

直兵诗词集(1):诗词十一首

李直兵诗词集(2):词作品十二首

李直兵诗词集(3):同窗厚谊——孝高篇、科大篇

李直兵诗词集(4):同窗厚谊(续篇)——孝高篇、科大篇

李直兵诗词集(5):七言十二句体排律十五首

李直兵诗词集(6):鸟鸣杂咏十章

李直兵诗词集(7):七言十六句体排律十首

李直兵诗词集(8):七绝二题十六章

李直兵诗词集(9):七绝二题十六章

李直兵诗词集(10):七绝二题二十章

管窥蠡测嵌名联

闲话“美国黩武亚非三部曲”之一

闲话“美国黩武亚非三部曲”之二

李直兵诗词集(11):咏物寄怀十首

李直兵诗词集(11):咏物寄怀十首

李直兵诗词集(12):杂咏历史天空的明星十五首

李直兵诗词集(13):感怀杂咏十首《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一)写在《诗联合编》前面的话

《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二)从唱牧歌到识简谱(代序)

《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三)关于孟昶题桃符联之面面观

《诗联合编·点水联文》(四)关于对联起源之管见|作者李直兵

《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五)对联伴随古汉语滥觞——再谈对联的起源问题

《诗联合编·点水联文》(六):关于为对联的起源作出历史定位的建议及写在《诗联合编》付梓之际

李直兵《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七):点水联文(1)

浅谈对联起源发展与繁荣的几个阶段

李直兵《诗联合编·点水联文》(八):点水联文(二、题赠类嵌名联)

李直兵《诗联合编·点水联文》(九):点水联文(二、题赠类嵌名联之三)

李直兵《诗联合编·点水联文》(十):点水联文(二、题赠类嵌名联之二)


上一篇:为什么西西里国王马蒂诺二世是马蒂诺一世的爹?
下一篇:小雪[五律]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