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夷希微原创丨月明(纪实文学)

2023-05-06 21:55:15

明——谨以此文献给基层抗疫的医务工作者文/夷希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疫情暴发三年以来,世界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国内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疫情防控的观念深入人心,捅嗓子眼和被捅嗓子眼成了日常。无论是在抗疫第一线的大无畏的白衣战士,还是驻守在基层的坚强的白衣天使,无疑都成了这次抗疫之战的主力军。战场不同,分工不一,但敌人一样,信念一样,一颗执着为民的心一样。本文主人公,男,42岁,中医执业医师,执业药师,2002年7月毕业于曲阜中医药学校。2003年1月参加工作,在柳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十余载;从2014年至今,被单位派遣到临沂一中北校区卫生室工作。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光荣的党员,他成了一名带着双重光环的医生,一层是职业自带的,一层是党性的光辉。如再加一层的话,那就是他的名字赋予的,像月亮一样皎洁,他叫陈月明。疫患如潮水般,起起落落,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如明月一般伴随着潮水升起,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闪光的长城,与病*/-毒搏斗守护民众的健康。陈月明医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就是他们,他们就是他,有疫情处,就有“月明”的存在,正所谓神州大地“何处春江无月明”。2022年3月16日:3月15日下午接到办公室通知,学校开学在即,16日起学校实行封闭性管理,按学校安排,需要三位医务人员驻校,配合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我和家人吃了个便饭,说了下工作安排,家人表示支持,随后收拾行李,带着女儿一起进驻校园。这个时节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初盛,又有不少小朋友,小家伙还是很兴奋的。16日上午,刚把行李搬进值班室没多久,还没收拾利落,陈月明老师也匆匆忙忙地往值班室里拉行李,见面打了个招呼,我有时会亲切地叫他“老陈”,其实他并不老,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区分他叫我“小沈”的称呼。得知他也会一起跟着驻守在校园里,心里还是挺踏实的,毕竟有“老陈”在,“小沈”就会轻松很多。老陈四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竟然比我年轻,个头和我差不多,但比我要瘦不少。整日笑眯眯的,两只眼睛能眯成一条缝,就像圆月边上裁下来的两条边,剩下的放在嘴上,正好能凑成一个满月。他的声音很有穿透力,隔着墙也能听清楚他的说话声,比我们办公室的WiFi都好用。老陈办事稳重,人也实在,如果有一天老陈都抱怨工作了,估计是老陈累了,让他休息一会,中午请他喝碗牛肉汤,他又会把你当成好战友。我们各自选取了自己的休息室,老陈和刘老师一起帮我把孩子住的地方打扫一番,让我省了不少力气。老陈住的地方,就在卫生室入口的旁边,他说:要是晚上有来就诊的,你们就不用起来了,我离得近,招呼一下就行了。学校的大门什么时候封闭的不知道,但我知道,此时此刻,老陈是个暖男,一个彻头彻尾的老暖男。在未来两个月的时间里,老陈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诺言,有时半夜偶尔会听见门铃响,都能听见老陈极具穿透力的声音“稍等,我穿个鞋”,一阵开门声、关门声之后,夜就归于沉寂,像被石头砸坏的湖面一般,很快就恢复如初。此时我的心暖暖的,就像喝了某个牌子的感冒灵,随后又朦朦胧胧进入梦乡,在梦里我会请老陈喝酒,红的、白的、黄的,和门口草坪的小碎花一样的颜色。两个月的时间里,老陈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学校抽测的师生做核酸检测,每日有近千人。刚开始时,老陈和医院的一位王老师负责核酸检测,老陈每次都是早早地去检测现场,戴上防护性能极好的N95口罩和大大的面罩,穿上厚厚的隔离服,他总是站立着为师生做检测,遇到个子高的学生,他总是朝天捅,看起来颇为费劲。其实坐着就没这么费事,做检测的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一样,“啊啊”地张着嘴,你只需要把咽拭子平着往前一送,然后在咽后壁上下左右规则摆弄,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检测,完事学神们还说一声“辛苦了”,听起来如沐春风。本以为站立是他的习惯,后来才知道,坐着他的腰会很不适应,站立着会更舒服些,从这点来看,叫他“老陈”是很应景的,但他的坚持和他的椎间盘一样,都很突出。老陈从来没有抱怨过事情的繁琐,也没抱怨过谁干多干少,他只说过餐厅的汤菜叶子太多,好几个做核酸检测的餐厅大妈牙齿上的绿叶太吸引他的视线,扰乱了他的心情。后来随着师生检测数量的增加,领导又安排我和驻校的刘大夫也加入检测队伍,配合老陈相应的核酸检测工作,也算是向老陈借一点光辉,润一下自己所谓的“白衣天使”的形象,这时候也才真正体会到老陈的不容易,不光会腰疼,手腕、手臂、肩膀都会疼,领导看了会心疼的那种疼。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一线做核酸检测的天使们的劳苦,看起来很普通的日常工作,坚持下来其实很辛苦,就像端起一杯水,一分钟、两分钟,或者五分钟都不会太累,但坚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五个小时那就不是普通量级的工作了,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考验着实很严酷的。在此,向老陈致敬!向一直工作在抗疫一线的“月明”们致敬!2022年7月11日:今年学校放假比以往早了几天,七月初就已经进入了假期。我们自然可以享受假期带来的快乐,我还满心盘算着带着女儿去哪里逛逛,既然不能读万卷书了,那就走万里路,人家不也说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然受疫情的影响,也没办法去寻找诗和远方,在临沂境内转悠转悠还是不错的,毕竟大美临沂要啥有啥,有巍巍蒙山,有泱泱沂河,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名胜景区,沂水的彩虹谷、沂南的竹泉村、平邑的大洼、费县的奇石城、郯城的银杏园等等,都是夏日时节最好的去处。但老陈就没有这么惬意轻松了。刚刚宣布放假,他就被抽调到柳青街道党委对过的核酸检测大院工作,算是到达了基层抗疫后勤大本营了。每日六点不到就到岗,收集样本、数据扫码、计数打包等一系列的核酸检测工作。有时候领导会通知样本送检,又得往PCR化验室去送,不仅要记住哪一批管送到了哪里,还得包含样本数量、来源出处,都是些细节的东西,容不得出一点差错。有一次接到通知要往沂水中心医院PCR化验室送5000支样本,本来不是很麻烦的事情,但这个化验室在顶楼,而且最后两层没有电梯,只能徒手搬运攀爬。隔离服里不透气,有种缺氧的感觉,再加上外面的气温32℃,老陈像蒸桑拿一样,衣物像泡了水,汗水顺着裤管流到裤腿里,流到鞋里,走起路来像踩着泥一样。但为了能早点拿到样本结果,老陈都是咬紧牙关,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拎着两只60余斤的大袋子,来来回回跑了5趟,但他没有说过一声苦累。记得当时我还在人民医院上班的时候,一口气爬到15楼,竟然累吐了,当时主任很怜爱地给我一瓶喝剩的水,抚摸着我的后背戏谑地说:小伙子,午饭吃得不孬啊!何其的尴尬。与老陈相比相差甚远,但老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的坚韧肯干。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就该在防控前线,送样本、做检测看似是小事,其实都是事无巨细的大事,让领导及时了解掌握疫情情况,有没有感染患者,有多少,在哪里,就能及时地出台防控方案,避免更大的损失和麻烦,我自己累点、苦点不算什么,别再让咱们辖区的群众受疫情的困扰,也是我和同事们共同的心愿。2022年7月27日:雷锋同志曾说过: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填。老陈也和雷锋一样,也把自己当成一块砖,当成一颗螺丝钉,单位哪个地方有需要,他就会自告奋勇冲在前。所以我们也是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干活工作的时候愿意,吃饭聚餐的时候也愿意。因为疫情的反复,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一直不敢松懈,所以各个层面的防控人手都是不足的。在防疫一线有老陈的身影,在后勤督导也有他的身影,每次在他手里的事情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新的任务早就在门口等着,还时不时地朝他摇手呼唤“快来啊,我在这里等你”,老陈也是很坦诚地憨憨一笑,整理下领口的扣子,擦擦手心的汗,继续干活。柳青街道疫情防控信息组一直处于缺人状态,工作的内容就是接打电话、落实情况、承接上级指示、落实信息到位,是非常关键的舆情指导窗口。老陈被抽调到信息组之后,经常一干就干到凌晨一两点,除了吃饭,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间,为了少上厕所,一天到头来也不敢喝太多的水。身边都是“叮叮叮”的电话声和身边同事回复应答的声音,嘈杂一片但井然有序,老陈的声音可以来回穿梭在房间里,清晰而独特。老陈说有时候会接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电话,群众情绪激动,不点就炸的那种,对疫情防控的很多工作和政策不理解,又听不进工作人员的说辞,但他总是很耐心地一遍遍地解释,会把相关政策给群众释义清楚,否则会引起更大的误会;就算是遇到有些需要隔离的特殊情况,群众的情绪更加不稳定,他也会在电话里不厌其烦地安慰,极尽宽慰和理解,会很细致地讲解隔离相关的政策和流程,直到对方事项清楚、心绪平稳,最后会很配合完成各项疫情防控的要求。老陈说:我的工作就是这样,有时不被理解,有时不被待见,有时会被讨厌,但都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我愿意这样做。经过他电话服务的群众都会得到一个很满意的答复,我甚至能想象到他的眼笑成一条缝,嘴角微扬,把当医生的荣耀满满地写在脸上,然后用他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透过无线电波,震动着咨询者的耳膜,让谁听到都会直击灵魂,大抵谁有意见这会也会消停一下,静下心来好好听听这极具自然安抚感的声音。2022年7月31日:7月30日早上6时,老陈作为领队,和往常一样带领着30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到经开区做支援任务,一天忙忙碌碌,很热、很累,但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当晚老陈睡得很早、很香。31日清晨4点,老陈接到领导电话,已经习惯的老陈还以为又有新的任务安排,谁知道这次却是一个让他立马睡意全无的电话。领导告知昨天他们乘坐的大巴车,被查出有一位核酸阳性的患者乘坐过,他们在车上的所有人员都成了密接,需要隔离观察。于是老陈被一辆防控专车运送到了经济开发区方舱医院,以前的时候,都是他穿着厚厚的隔离服接送别人,这次身份对调了,自己同事把自己送进了方舱,心里还是蛮害怕的,虽然自己冲锋在一线,对病*/-毒没有一丝的恐惧,但真让自己闲下来独自面对病*/-毒时,心里还是没有底气的。刚刚进去方舱医院的老陈看着一排排熟悉的床铺,以前觉得它们是那么普通,这时候才有了新的认识。每一个小床位承载着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担负着一份关乎疫情防控的责任。当他坐在床铺上的一刹那,听到床架子的吱吱声,他竟然哲学起来,想起来那句“生命承受之重,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平时不懂语言润色的老陈,竟然也这么文艺。被隔离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无聊,除了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不能随便走动,隔离房间里有电视、有空调,还有一个彻底属于他自己的小卫生间,忙习惯了的老陈就当成给自己放假休息,惬意得很。每天除了登记体温、在群里打卡、定时做核酸检测,没事了他就听听音乐,看看新闻,和其他同事打打电话聊聊天,互相鼓励一下,思考思考人生,房间里没水了,打个招呼,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就会给送过来,老陈着实享受了几天被服务的感觉,但他想着还是能早日出去,回归岗位,有很多事他还在梳理,他更习惯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去给需要的群众服务。想家人了,就会和家人视个频,报个平安,让老婆孩子放心。这时老陈突然感觉好久没陪孩子了,以前的理由都是忙,也确实顾不上,早出晚归,基本上没多少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今个不忙了,却也只能隔着屏幕看看孩子,他这时候的心里很酸楚的,一个大老爷们还真没好好地思考过怎么爱孩子,自己满满的煽情的眼神望着孩子,眼泪在眼眶子里打转,虽然歌里唱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也只能强忍着,不能让家人看到,好歹也是个爷们,到最后脱口而出:好好练字!每日的核酸检测都是阴性,这让老陈很是欣喜,虽然每天被捅鼻子眼、嗓子眼,难受得很,每次做鼻拭子眼泪都哗哗的,工作人员都会安慰“不用这么感动”,四十多的老陈眼含着泪水,无语凝噎。7天的隔离期过得很快,被通知可以出院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老陈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笔,潇洒地在签名处划拉了一番,又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行李,他长舒了一口气。老陈拉着行李箱走出方舱医院的大门,看到远处来接他,倚靠着车门双手抱于胸前的同事,嘴里叼根烟惺惺地看着他,点头示意说了句“出来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在门口朝他挥手致意告别的大白,仿佛在哪里见过这个场景,一时想不起来。很快老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又变成了那个活跃、踏实、能干的陈月明。之后,有一次我去检测大院做核酸,正好遇见了老陈,这才知道他被隔离的事情,好在有惊无险,像老陈这样的好人,吉人自有天相,肯定不会有事的。我问他啥感受,他双手背后,仰天长叹:不适应!随后他告诉我,那段时间,看到方舱医院的同仁忙忙碌碌的身影,他就想起了自己身边的同事,来去匆匆,不分昼夜,也不分男女,他想快点出去回归队伍。回来后他写了一点自己的感想,还起了个很风骚的名字——《幕后的工作者,看不见的大白》,他在里面写道:有很多医务人员没有在与病*/-毒抗击的第一线,但他们为疫情防控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白天整理样本,晚上负责流调,经常干到凌晨三四点,回到家中,妻儿已经熟睡,桌上饭菜已经变凉,也没心情去吃,拖着疲惫的身躯赶紧冲个澡,洗洗身上的泥尘,在沙发上打个盹,不知道明天又会被派到哪里,但无所谓,我们只望我们的努力和辛劳,能换来大家的安宁。老陈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身边还有千万个“老陈”在重复着老陈的故事,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但都做着同样的事。我写过一首小诗,专门写给奋战在抗疫防控一线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叫《幸福的光》——
傻瓜,怎么还没回来?姑娘抬头看了眼钟表爸爸,妈妈还不回来?小女孩睁大眼睛嘟起了嘴老头,丫头几点回来?妇人边炒菜边扭头问道
他们是谁是老张的儿女是明明的爸妈是丽丽的老公是小王的妻子他们都是“大白”善良的可爱的人
每个“大白”的家里无论多晚都有一盏亮着的灯是幸福的光是“大白”的也是赐予我们的是家、是爱、是

【作者简介】沈洪亮(男),山东平邑人,笔名夷希、四四,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沂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讲师,就职于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喜诗歌、散文,不拘形式。


上一篇:今日明说 43 | 无聊与读书
下一篇:杨国文原创丨湖光山色雪湖美(散文)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