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外交场合上,有人突然喊“周恩来万岁”,周总理巧妙处理免了麻烦

前言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46年了,但他的笑容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历史功绩永远被后人传颂。

周恩来担任总理时,曾兼任外交部长近9年的时间,在26年的总理生涯中,他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全面的贡献。

关于周总理的外交能力,曾经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领导人》中曾这样描述:

斯大林执掌苏联期间,有个很难对付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他曾向一个谈判代表说:如果你认为我比较难打交道,那等你遇到中国的周恩来再说吧。

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却反映了周总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可以说在刚建国的那几年,无人不知周恩来。

面对记者的故意刁难,周总理尽显智慧

周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风采早已经家喻户晓,我们举出两个例子说一说周总理的外交智慧。

在一次记者外事采访的过程中,一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总理:“请问你们中国,为什么要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这个问题如果是小朋友问自己的爸爸,或许就再平常不过,但这个问题出自外国记者的口中,意思明显不一样,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攻击性。

其实周总理很明白,在外国人眼中,这个“马路”的“马”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名字,言外之意就是:为什么你们要和动物走的路一样。

实际上,中国的“马路”一词起源很久,最早是一个英国人约翰·劳登·马卡丹在原来的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一种用碎石铺成的路,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这种路为马卡丹路,经过简化,最后被称为是“马路”。

后来这个词被西方客人传入了中国,因此我们也习惯上称之为马路。

周总理很明白,如果强行解释不仅很费力气,反而让我们在国际上没有面子。记者刚问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盯着周总理,甚至打算看笑话。

但周总理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水说:“你连这个也不懂吗?我们叫马路,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

一句话让外国记者都惊住了,可以说周总理的这句话相当有水平,既回答了问题,又让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当然,外国记者向来言辞刁钻,他们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记者问:“请问周总理,我发现你们中国人在路上走,总是喜欢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总是抬头挺胸的,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相比上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更具有攻击性,在古代奴隶社会,劳动人民被繁重的劳动压弯了腰,所以低着头走路是常有的事情,外国记者的这个问题满满的嘲讽。

周总理笑着说:“这个很好解释,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自然是挺着胸。”

听完周总理的回答,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这个记者一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自己尴尬地笑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记者的问题实际上带有一种偏见,她用别样的眼光去评价两个国家的人走路,其实就违背了常理,因为每个人走路的方式不一样。

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会尴尬回答人家:“你的问题带有巨大的偏见,其实中国人走路也是抬着头的,不信你多观察观察。”

但周总理并没有这样说,而是巧妙地做了个比喻,让“敌人”甘拜下风。周总理的这句话不仅反击了不怀好意的记者,也让中国代表在记者招待会上扬眉吐气。

实际上,在周总理长达9年的外交生涯中,这种事情只是冰山一角,这些记者向来是刁钻古怪,甚至刻意刁难,如果没有远见的眼光和急中生智的敏捷,很难应付这些人。

还有一次,周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看到周总理桌子上放着的一支钢笔,然后当着大伙的面,甚至打断周总理的话问:“总理阁下,我想问个问题,你们中国人难道造不出钢笔吗?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

这群记者都拿起照相机对准了周总理,甚至还把焦点放在了那支钢笔上,那确实是一支美产钢笔,但并不是记者说的那样,因为中国早已经可以自己制造钢笔了,很明显这个问题具有地挑衅的味道,甚至故意刁难。

如果换做一般人,估计很快就把这支笔藏起来了,但周总理不慌不忙,他拿起来专门伸到摄影机前,让记者特写,几个外国人交头接耳:“看看他会说什么。”

不料,周总理笑着说:“这个钢笔确实是美国产的,但这是我们的战利品。”

听完“战利品”三个字,几个美国记者哑口无言,战利品指的是打了胜仗,从敌人那里缴获的东西,谁不知道美国在朝鲜战争吃了败仗呢。

周总理说:“这是我一个朝鲜朋友送给我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的战利品,原本我是无功不受禄,但是这有很大的纪念意义,我就留下了。”

说完,那几个记者突然面红耳赤,一句话也不敢说了,尴尬地退回了人群。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的部署下,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最后取得了胜利,可以说这枝钢笔就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美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罪证。

周总理这一番话,让全场安静,随后马上响起来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对周总理再一次刮目相看。

高瞻远瞩,妥善处理意外事件

比起来外国记者的故意刁难,其实处理应急事件,更可以显示出周总理的睿智和细心。

1952年劳动节,全国总工会邀请全国工会代表团参加会议,并且出席全国生产者代表大会,当时澳大利亚的代表团也来参加,成为了一次外交场合。

当时负责接待外国友人的是中联部的齐锡玉,开会那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主席台上,当时中国代表团看到毛主席后,都在呼喊着“毛主席万岁”,场面顿时沸腾起来。

其实这几个字毛主席是不喜欢的,他向来不喜欢大家喊他万岁,但大家太激动太高兴了,呼声一声高过一声。

这时候澳大利亚的代表团团长问齐锡玉:“你们为什么只喊毛主席万岁,不喊周恩来万岁?”

这个问题来的过于唐突,齐锡玉也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很明显是外国友人不懂中国的情况,但是又不能不回答,所以他想了很久后告诉这位外国友人:“在中国,主席是领袖,是一把手,和总理是有区别的。”

这位外国友人点点头,但是他仍然感觉到很奇怪,毕竟在他们国家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位外国友人就讲起来了当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们曾经和周总理打过交道,所以对周总理十分尊敬。

齐锡玉一听,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便笑着说:“我替周总理谢谢你,但我们的很多领导人你还不熟悉,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功臣,都一样受人敬爱。”

这时候,主席台下的呼声还是一声高过一声。但是突然间,这个外国友人竟然用英文大喊了一声:“Maozhuxi Long live,Zhouenlai Long live。”中文意思是,毛主席万岁,周恩来万岁。

齐锡玉一听,心里惊了一下,这个外国代表团的友人还是团长,他一呼喊,他的人都会跟着喊,而且齐锡玉这边还要翻译。

齐锡玉咳嗽了一声,心里想,幸亏他不会中文啊,周总理在一边听到后,也意识到不对劲,怎么突然喊他的名字了。

周总理英语很好,马上就听出来了,赶紧朝着齐锡玉挥手,让他不要翻译。

事实上,这个外国友人可能是把“万岁”当成了一种敬重别人的一种美好的祝愿,但他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周总理幸亏及时制止了齐锡玉翻译,不然会引起了外交上的麻烦,周总理的随机应变让人敬佩。

陈毅元帅担任外交部长,和周总理珠联璧合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在外交上没有专门的人担任部长,所以一直是周总理兼任,一直到1958年,考虑到我国外交事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毛主席决定让陈毅元帅担任外交部长,分担周总理的工作量。

陈毅元帅是老革命家,曾经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批准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也是十分辛苦。

1958年2月,陈毅元帅正式兼任外交部部长,在任期间,多次和周总理一起外出参加活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可以说干的相当出色。

1965年9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在北京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很多,就现在的国际环境可以提任何问题。

在将近四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毅一直是谈笑风生,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突然间,陈毅的脸色突变,源于一个记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原来,就在陈毅刚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另一个记者补充道:“中国怎么看待美国利用香港作为侵越战争据点”,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中国的主权问题,陈毅听到后,神情马上严肃起来,他把墨镜一摘,狠狠地丢在了桌子上。

陈毅说:“中国不只看到一个台湾问题,一个香港问题,其实还有美国的全球战略问题,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道路上愿意做出一切必要的牺牲,如果美国想要把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早点来,欢迎他明天就来!”

陈毅这一番话,豪气干云,掷地有声,在场的所有记者都不敢说话,都在静静听着翻译员的翻译声。

接着陈毅突然站起来,拿起话筒郑重地说:“我等待美帝国主义打进来,等了16年了,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机会看到了,但我的孩子会看到,他也会跟着我的步伐坚决打下去,不要以为我陈毅是个好战分子,实在是他美国人欺人太甚。”

说完这些话,陈毅怒冲冲地端起茶杯摔在了桌子上,陈毅的讲话声若洪钟,在场所有记者鸦雀无声,都在内心感叹陈毅元帅的气场。

其实,这并不是陈毅个人的豪言壮语,在举行记者招待会前,陈毅是和周总理他们是交换过意见的。陈毅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是从革命战火中走出来的老革命家,他的这一番话,不仅代表他个人,而且代表所有的开国元勋,甚至全中国人民。

外交场合,陈毅元帅向来是雷厉风行,他和周总理每次外出可以说都是“满载而归”,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1972年病重,陈毅在外交部长的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但病魔无情,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在陈毅的追悼会前,毛主席突然决定要去亲自参加,据说是有人送来了陈毅的讣告,上面介绍了陈毅元帅的一生,毛主席和陈毅从井冈山时期就风雨兼程,想到老战友为新中国的立下的赫赫战功,毛主席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了。

追悼会上,周总理站在台上读着悼词,仅仅600余字的悼词,周总理几度哽咽,甚至读不下去。毛主席哭着对陈毅的夫人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啊。”

后记

光阴似水,陈毅元帅逝世后四年,周总理在1976年1月8日离开了人世,在周总理生前,他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共有107个国家和我国建交,其中还包括美国和日本。

他曾经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外交工作。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哈尔德于 1955 年在北京会见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也说过:“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来。”

如今,中国在全世界面前已经成为了人人尊重的大国,这些成果都是老一辈革命家辛辛苦苦留给我们的,时隔多年,周总的精神和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存留。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周总虽然没有保留骨灰,没有建立墓碑,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他的人格风范将永远被人称颂。


上一篇:1970年,邓小平忧愁女儿没有对象,邓林表示:我并不想找干部子弟
下一篇:老山战役中,31人组成的“黑豹突击队”仅剩6人,每年在陵园相聚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