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乡土记忆(2):蒸水河边的老粮站,见证农民交公粮纳税的年代

本文由乡土天下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陈胜乔

我的故乡邵东皇帝岭高桥,90年代以前街上除了有供销社、食品站、邮局和农贸市场,还有一个地方十分红火。它就是给广大40后50后60后70后,包括部分80后,留下深刻记忆的高桥粮站。
高桥粮站,准确地说不是位于高桥街上,而是位于离高桥街中心约两百米的山坡上。它的大门面向X004县道,眺望蒸水河。
皇帝岭高桥地段的蒸水,在很多人眼里是一条很普通的河,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的地理和历史,就会大吃一惊:它不仅是湘江一级支流蒸水的源头(上游),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例如它古名“承水”,成立于公元前202年的西汉承阳县,是以它的名字命名;而它从上游皇帝岭流经高桥、堆头、野鸡坪到达佘田桥的沙坪后,与来自于中乡大云山的另一条支流“合流成浸”,往水东江出县境,再流经衡阳市西部数县十几个乡镇,一路上哺养着沿途上百万的衡邵人民,也孕育了众多杰出才俊。
皇帝岭高桥粮站仓库现状
高桥粮站,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查阅资料可知,1954年国家决定对全国的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由各县成立粮食局、各乡镇设立粮站,规定当时的生产队在留足社员的口粮后,要将剩余的粮食按一定比例上缴给国家。80年代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农民按规定直接向国家上缴粮食。而国家将生产队或农民的粮食收缴上来后,再按照计划向城镇居、学生、职工、部队等供应出售粮食。这一政策规定一直延续到2006年才终止。
当时农村生产队或农向国家缴纳粮食,俗称“公粮”或“征粮”,本质上属于用实物缴纳农业税。这是国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作出的,依靠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的战略举措。实践证明,这一战略举措是正确的。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90年代起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国家持续实施依靠农业发展工业,使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依靠农业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农民的贡献可谓巨大。
据有关记载,从1954年开始到2006年终止,国家要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每年将自家主粮的20%-30%上缴给国家,农民累计上缴给国家的粮食超过7000亿公斤。而当时很多农民即使自家吃不饱,也要忍饥挨饿完成征粮任务,不得不说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爱国最吃苦忍耐的人。对皇帝岭乡人来说,既往每年夏秋两季去高桥粮站送征粮,既劳苦又忐忑。
因为全乡只有一个粮站,而偏远的村到那儿有十几里路,加上当时大部分人家里连板车都没有一辆,所以运送粮食全靠肩挑背驮。大人一般要挑120斤左右的谷箩担子,小孩子也要用蛇皮袋装50斤左右挑着。十几里的山路,即使是天亮就出发,也要走上几小时,等到被担子压得呲牙咧嘴、出尽“黑汗”到达粮站时,往往是送征粮的人已经排成长龙,排到粮站的大门口了。
送征粮受苦累倒是其次,最怕粮食验收不合格。
那时候大家对粮站的检验员既敬又怕。因为当时检测粮食不用仪器,全凭检验员的个人经验判断。
实事求是讲,大部分检验员还是比较公正的,但也有个别人品行不端,别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检验员,无官无品的,但对征粮收购握有生杀予夺大权。如果送粮的人惹他不高兴,或者他对送粮人看不顺眼,他就会故意判粮食不合格。不少送粮人因为粮食被判不合格,和质检员吵架,但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愤愤不平将粮食挑回去,经过重新晾晒、除杂,再挑来请他验收。
如果送的粮食顺利通过验收,那简直不要太高兴了。

一来因为完成了国家要求的缴纳任务,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二来因为当时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农民除了按规定交足数量后,还可以将一些粮食卖给国家换钱,虽然收购价每斤只有一两毛钱,但对很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难得的收入。这笔钱可用来买农药、化肥、种子,或给孩子交学费。而小孩子如果跟着父母去送征粮,一般会得到一两毛钱的奖赏,自个买支冰棒买个化饼,能美滋滋地吃上半天。作为一名70后,我其实没有在家送征粮的经历,因为我家在林场,而林场因为本身田土少加上60年代县里在林场境内修建了两座库,占了林场不少田,所以林场居民不仅不需要交征粮,相反,国家还拨给大家统销粮。但是,我对老皇帝岭乡人送征粮的情景十分熟悉,因为我家虽不用交征粮,但因为家里的小麦、红薯粉等要挑到高桥粮站卖掉换钱,所以我曾多次跟着父母到过那里,亲见广大乡亲送征粮的情景。
高桥粮站收购征粮最火的时期,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千年后,因为市场上的粮食越来越充足,国家允许农民改用钞票替代交征粮,高桥粮站因此变冷清。
2006年,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的征收,从此以后,在中国农村实行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广大农民再也不用到粮站交征粮了。并且国家还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给大家发种田补贴,这是过去的农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更让很多农村老人感动的是,当年自己忍饥挨饿交征粮,如今国家没忘记自己:农民只要年满60岁每月可领100元左右的养老金,虽然这仅是有钱人的一包烟钱,但却是很多农村老人每月的活命钱。
回顾既往,观察当下,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因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依据,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
附:【乡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乡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创作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点赞、留言并转发。欢迎加主编微信20734404交流(验证请写真实姓名,哪里人),拒绝广告。谢谢!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民间不拿工资的乡土知识传播者。业余专注乡土历史地理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历史常识、特别是大邵阳的乡土史尽绵薄之力。


上一篇:乡土记忆(1): 皇帝岭高桥,我那跨越两千年的故乡
下一篇:《千里命稿》郎官普八字命理格局分析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